日本瞒了整整1年,“解放军对日舰开火”登上头版,石破茂还想报仇不成?8月10日,日本共同社突然语不惊人死不休,爆出一则猛料,宣布去年7月初闯入中国领海的日本舰艇“凉月”号,曾经两次被中国军舰开火警告。第一次是“凉月”号进入中国领海之前,解放军发射一发炮弹示警,侵入后又发射1发,而后者在这种一年前的东海水域,隐藏着一个让两国关系紧绷的秘密。日本驱逐舰意外闯入中国领海,中国海军果断发射警告炮弹,这件事被日方压住整整一年。现在,它突然爆出,究竟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真相背后,是否预示着更大风暴?日本海上自卫队“凉月”号驱逐舰在2024年7月4日执行监视任务时,驶入中国浙江省附近领海。这艘秋月级驱逐舰全长约150米,排水量达6800吨,装备有先进雷达和导弹系统,主要用于防空和反舰作战。当时,中国海军正在东海进行实弹演习,设置了禁航区。“凉月”号本应保持在公海区域,但由于舰上电子海图的领海界线显示开关未开启,船员未能及时识别界线位置,导致舰艇越过12海里界线。日方事后调查确认,此次失误源于操作疏忽,舰长未能确保导航系统正常运作。中国海军舰艇发现异常后,通过无线电多次要求其改变航向,但“凉月”号未立即响应,继续向前推进。中国海军随即采取措施,发射警告炮弹以示警戒。整个过程持续约20分钟,“凉月”号才转向离开领海,返回公海区域。日本政府未公开此事细节,仅在外交渠道向中方解释为技术错误,并强调根据国际法,军舰享有无害通过权,不构成违法行为。中国方面则视此为不当举动,向日方表达严重关切,要求彻底调查以防类似事件重演。事件发生后,日本防卫省启动内部调查,确认“凉月”号舰长责任重大,于2024年7月下旬将其撤换。新舰长上任后,舰队加强了导航系统检查程序,以避免类似失误。日方在2024年9月通过非正式渠道告知中方,事件系人为操作问题,并已处分相关人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此回应,强调维护领海主权的重要性,重申外国军舰进入中国领海需遵守相关规定。国际法专家指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军舰在领海内享有无害通过权,但前提是不威胁沿海国安全,且需连续不间断航行。中国法律要求外国军舰事先通报,这与公约存在解读差异,导致此类摩擦频发。日本媒体在事件初期报道了“凉月”号进入领海一事,但未提及警告炮弹细节,仅称中方提出抗议。直到2025年8月10日,日本共同社通过外交消息人士披露完整过程,包括中国海军两次发射警告炮弹的事实。这次报道登上多家日媒头版,引发公众关注。分析认为,日方选择此时公开,可能与国内政治变动有关。石破茂就任首相后,推动加强国防政策,强调应对东亚安全挑战,此事曝光或被用作舆论工具,突出日本需提升海上警惕性。披露后,日本舆论反应强烈,一些评论员批评自卫队管理松懈,呼吁强化训练和设备维护。石破茂政府表示,将继续监视中国海军活动,同时寻求通过对话缓解紧张。美日安保条约框架下,美国印太司令部关注此事,但未公开表态。中国海军则持续在东海巡逻,维护海域稳定。事件凸显东海领海争端复杂性,日本主张无害通过,中国坚持主权优先,两国需平衡军事行动与外交沟通。国际社会观察,此类事件若处理不当,可能升级为更大冲突。日方瞒报一年,引发质疑:是否担心影响双边关系,或等待时机利用?石破茂上台后,日本防卫预算增加,针对东海部署更多舰艇,此事或成其推动军力扩张的借口。中国回应强调克制,警告炮弹未直接击中“凉月”号,显示了专业性。专家建议,建立热线机制,避免误判升级。事件也提醒周边国家,东海航行需谨慎,技术失误可能酿成外交危机。石破茂作为首相,面对此事曝光,公开表示尊重国际法,但强调日本自卫权。日媒分析,此事可能被纳入美日韩联合军演议程,强化同盟威慑。中国外交部重申,和平发展是主流,呼吁日方停止挑衅行为。事件一年后曝光,时机敏感:美日贸易协议推进,韩国同意美韩军演,石破茂或借此塑造强硬形象,向盟友示好。东海资源丰富,渔业和油气开发竞争激烈,此事加剧紧张。两国需通过现有机制,如中日防务热线,及时沟通。瞒报行为损害互信,日方应透明处理类似事件。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加速,装备如054A护卫舰在事件中发挥作用,展示了响应能力。国际法学者指出,无害通过权适用于军舰,但沿海国可要求通报,此分歧需谈判解决。事件未造成伤亡,但潜在风险大,呼吁理性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