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55p1343

标签: 共产党宣言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9年4月24日,当天,毛主席来到位于延安东关黑龙沟的抗日军政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9年4月24日,当天,毛主席来到位于延安东关黑龙沟的抗日军政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9年4月24日,当天,毛主席来到位于延安东关黑龙沟的抗日军政大学,参加生产运动总结大会。当行至校务部门前时,有两个身穿军装的小八路认出了毛主席,于是高兴地跑过来问好。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普通农民家,家里靠种地和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他小时候帮父母干农活,从六岁开始认字,八岁进私塾念书,学些四书五经那些老东西。十三岁那年,他辍学回家帮忙种田,但没闲着,自个儿看起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这类书,慢慢开始琢磨社会上的不公平。1910年,他离开家,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上学,那时候接触到一些西方想法和新教育方式,脑子里的世界大了不少。1911年辛亥革命闹起来,毛泽东短期加入湖南新军,当兵没多久就退伍,转去长沙第一中学自修半年。1913年,他考上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来学校并入第一师范,在那儿呆了五年,碰上杨昌济这样的老师,学哲学和教育学啥的。1918年毕业后,他跑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一个月拿八块钱,管登记报纸和借书的事儿。同时,他参加李大钊办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看《共产党宣言》这些书,还认识了陈独秀他们,推动新思想在年轻人里传开。1919年五四运动时,毛泽东回长沙办《湘江评论》杂志,宣传民主科学,组织湖南学生联合会。1920年,他在北京上海接触更多共产主义者,推动湖南建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他作为湖南代表去上海法租界石库门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建党纲领和任务,从这儿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全身心搞革命。1923年,毛泽东参加中共三大,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管组织工作。1925年,他回韶山调查农民运动,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领导秋收起义,带部队上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摸索武装斗争路子。1928年,他和朱德部队会师,组建红四军,当党代表,提游击战术和土地革命政策。1930年代初,毛泽东在江西瑞金领导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当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推动根据地建起来。1934年10月,国民党围剿,红军开始长征,他带队翻雪山过草地,指挥四渡赤水战役。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他的领导地位,红军到陕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在延安写《论持久战》这些书,指导抗日根据地扩大。到1939年,他在延安领导中国共产党中央,推动抗日军政大学培训干部,巩固革命力量。1939年4月24日那天,毛泽东去延安东关黑龙沟抗日军政大学参加生产运动总结大会。走到校务部门口,两个小八路认出他,跑过来问好。其中矮个的叫刘长贵,十四岁,高个的叫安定保,十五岁。他们是抗大队伍里的少年战士。毛泽东停下来跟他们聊了几句,问姓名年纪和为啥这么小就参加革命,两人说要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中国。毛泽东告诉他们自己叫毛泽东,不是毛主席,还在手掌上比划毛泽东三个字的写法,让他们认真看。摄影师石少华正好同行,本来任务是拍会议,因为车少搭了顺风车,就抓拍了这个瞬间。这张照片后来成了经典,记录了领导人和基层战士的互动。照片拍完后,石少华没多久调到华北抗日根据地,当摄影组长,带相机穿过敌区,拍战斗场面。途中遇日军轰炸,丢了部分底片,但这张照片的拷贝保存下来。毛泽东留在延安,继续指导抗日,推动整风运动,组织干部学马列主义。1941年,他领导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号召自力更生。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开,选他为中央委员会主席,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方针。抗日战争胜了,1946年内战打起来,毛泽东指挥人民解放军从防御转进攻,领导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年,部队渡江,解放南京,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选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推动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刘长贵离开延安,加入东北野战军,1948年辽沈战役中攻锦州时腿受伤,还继续打仗。1950年抗美援朝,他随志愿军入朝,在上甘岭阵地坚守,负伤好几处,身上留疤。战后转业去辽宁海城丝绸厂,当车间主任,管生产,一直干到1983年离休,住在丹东。安定保跟张学思部队去晋察冀根据地,参加1940年代初反扫荡战斗,在太行山转移阵地,背枪行军好几十里。1942年,他执行进东北任务,在河北承德附近山区行动,遭叛徒出卖,队伍被袭,他下落不明,可能在冲突中没了命,那时才十八岁。石少华继续摄影,1949年后在北京工作,拍开国大典这些大事。1962年7月,他去毛泽东住所吃饭,毛泽东拿出照片,问两个小战士的情况。石少华开始到处打听,通过老战友找。1986年,他在丹东碰到刘长贵,两人聊延安旧事,刘长贵说战后经历,石少华记笔记,感慨时间过得快。
1955年授衔仪式前,周总理看着授衔名单里一位红色特工的名字,犹豫良久,最终还是

1955年授衔仪式前,周总理看着授衔名单里一位红色特工的名字,犹豫良久,最终还是

1955年授衔仪式前,周总理看着授衔名单里一位红色特工的名字,犹豫良久,最终还是征求了他的意见:“你是要上将?还是中将?”那年的中南海怀仁堂,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将星云集的授衔名单上,周恩来总理的钢笔在某页停顿许久,墨迹在“韩练成”三个字旁洇开一小片阴影。这位被称为“隐形将军”的特殊人物,正安静地坐在会场角落,军装口袋里还揣着刚交完党费的收据。三天前他们那次谈话犹在耳边,当总理问他“要上将还是中将”时,这个潜伏蒋介石身边二十年的老特工只是笑了笑,眼角皱纹里藏着半生惊涛骇浪:“比起军衔,我更珍视党员证上那个日期:1950年5月。”时间倒回1927年的西安军营,18岁的西北军连长韩练成攥着刘志丹送他的《共产党宣言》,油墨香混着马厩的草料味。彼时“四一二”的枪声碾碎了入党手续,却碾不灭他心底的火种,直到十五年后重庆的雨夜,他在曾家岩50号见到周恩来,煤油灯将两人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面上。那晚没有宣誓仪式,只有一句“你留在敌营更能照亮前路”,从此他成了插在蒋介石心脏最深的刀刃,白天批阅直送蒋介石的绝密战报,深夜用牛奶密写情报,连蒋经国敬茶时喊的那声“师兄”,都成了最危险的掩护。莱芜战役前夕,国民党46军军部的地图前,韩练成用红蓝铅笔“无意”圈出的行军路线,正是送给华东野战军的投名状。当李仙洲兵团5万人马被装进解放军的“口袋阵”,这位“失踪”的军长其实正躲在农家地窖,数着怀表等待合围完成的炮声。战后南京的总统府里,蒋介石拍着他肩膀夸“孤胆英雄”时,大概想不到那些“共军战法分析”的万字报告,字字都是送给毛泽东的军事情报。最讽刺的是孟良崮战役前,正是他建议“74师死守吸引共军主力”,让蒋介石的王牌军成了瓮中之鳖,侍从室高参的皮包里,锁着多少改变战局的手令,就有多少暗潮汹涌的忠诚。1948年深秋,当何应钦的调查档案即将掀开他的真实身份,韩练成穿越封锁线抵达西柏坡。毛泽东握着他布满枪茧的手说:“你一个人能顶三个兵团。”朱德端来的搪瓷缸里,小米粥还冒着热气,那是归队战士才有的接风宴。可谁又知道,这位“败军之将”在国民党参军处的最后三个月,故意把徐州剿总电报压在文件堆最下层,等蒋介石看到时,淮海战役的败局早已注定。授衔仪式前夜,韩练成在总后勤部的台阶上坐了很久,月光照着刚交完的党费存根,按起义将领待遇发的黄金,他分文未取。秘书追出来问是否要重新量体裁上将礼服,他指着旧军装左胸的党员徽章:“这才是最鲜亮的底色。”第二天,当周恩来亲手为他别上中将肩章时,台下将领们不会想到,这个“资历尚浅”的副兵团级军官,早用半生潜伏为百万雄师铺就了胜利之路。固原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静静躺着韩练成1953年回乡时捐赠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扉页题着“给新一代追光者”,墨迹已微微晕开。当年放羊娃走过的黄土坡,如今长满了沙棘,像极了这位“隐形将军”的人生,在最贫瘠的土壤里,把根系深深扎向光明。他总说莱芜战役纪念馆那架加拿大望远镜才是最好的勋章,透过它望见的不仅是战场风云,更是一个共产党员最澄澈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