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莎
青年强则国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仅影响着个人的成长,更关乎着民族的未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对学生体质健康提出了要求,旨在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面对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锻炼习惯、体质合格率低的现实问题,大数据技术的综合分析、预测及干预能力,成为赋能大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重要力量。
构建精准画像,实施靶向干预
大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精细且复杂,不仅包含体育测试项目的成绩,还涉及体育课程、日常锻炼等内容,利用大数据技术有效整合这些数据,可厘清数据之间的关联,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提供科学指导。动态监测大学生体质。借助计步器、智能手环、心率带等穿戴设备,实时采集大学生的步数、运动时长、运动强度、睡眠质量等多维数据,并关联校园运动APP、体育场馆管理系统,构建动态更新的个人健康数据档案。加强风险预警。利用大数据分析历史体测数据及动态行为数据,精准找到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因素关联分析,预测个体体质健康的发展趋势。提供个性化运动处方。考虑到不同大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大数据技术可针对性生成差异化运动建议。如对于营养过剩或不均衡的大学生,系统可分析营养摄入信息、成分、膳食结构等数据,给出饮食建议及运动指南。
优化资源配置,重构教学形态
高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更是培养大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基础条件。高校应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驱动教学资源合理分配,构建更加智慧的教学形态。合理规划体育教学工作。高校可利用大数据技术评估大学生体质健康指标、身体素质、发展走势等,发现相关指标暴露的问题,据此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明确后续工作的重点及方向。体育教师针对体质健康数据中反映的耐力、柔韧性、灵活性、力量等方面的不足,针对性调整教学内容及难易程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科学配置校内体育器材。利用大数据发现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后,校内采购人员可据此配置相应的体育器材,如针对大学生柔韧性不足的问题,可购置摸高架、伸展带、扭腰盘等器材。同时,对体育场馆使用率、热点时间段、器材耗损等数据进行分析,动态调整场所开放策略,以化解体育设施供需矛盾。动态调整教学过程。体育教师可引入动作捕捉、心率监测等技术,实时反馈大学生动作规范性及身体负荷状况,据此动态调整教学重点及训练强度,发挥数据驱动作用,实现精准教学。
加强协同共育,凝聚育人合力
大学生体质健康并非高校一家之责,需要积极联合政府、社会力量、家庭等相关责任主体,构建协同联动的育人生态。强化政府支持力度。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数字平台建设、体育设备采购、数据管理系统构建及维护等,以财政补贴、拨款等方式确保相关资金及设备的长期投入。制定相关法规及标准,明确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范围、内容及要求,并规范数据全流程使用安全规范,严防数据泄露及滥用风险。发挥高校主体职责。基于教务、后勤、医疗、学工等多源数据构建校级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中心,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提高分析决策的精准度;利用校园融媒体分享健康知识、健身话题、榜样故事等,提升教育宣教的渗透力。智能对接社会资源。借助大数据技术,根据学生偏好、地理位置等推荐惠民体育场馆、健身社团、体育赛事等资源,拓宽大学生的校外锻炼空间,营造全民健身的社会氛围。实现家校信息互联。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将授权的体质健康报告及科学健康指南共享给家长,家长从APP上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可与高校形成联动,督促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大数据赋能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路径逐渐成熟。高校利用大数据技术推行智能监管模式,综合分析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智能预测学生体质发展趋势、及时干预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有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教学部副教授)